草场莺飞四月天,拂堤杨柳醉春烟。最好的季节里,一场不期而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将人类世界搅动的翻天动地。天气一天天变暖,以后的日子都充满了希望。物极必反,否极泰来。雾霭消逝,霁云终临。待疫情退去,春明景和,一碧万顷。我们定要在中国好好走走看看。
▲ 每年春天,都有一抹耀眼的金黄,自南向北缓缓掠过神州的原野。油菜花,这种平民化的油料作物,以质朴而磅礴的美感,占据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视野。浩瀚的花海,绚烂的花潮,铺陈出精彩纷呈的大地艺术,更传达出农家丰收的讯号。
2020年,庚子年。
一个中国传统纪元的新轮回,却在新冠病毒肃杀的春节中,在举国上下、勠力同心抗击疫情灾害的防控战中,拉开了历史的序幕。一场场爱心接力、一声声生命宣誓、一次次爱心捐赠、一批批志愿服务、一幕幕挽救生命的图景行动。掠过眼球、刻录记忆……
▲用我们的行动刻录打赢疫情灾害防控战的历史,留下新世纪首个庚子美好的记忆。2020年1月30日,海岱书院向武汉疫区定向捐赠1万元人民币,用于武汉疫区疫情救治。此后,海岱书院陆续向泗水一中、临淄中学、巨野一中、泰安市第十九中学、双语高级中学等8余所中学,捐赠总计3吨84消毒液原液等疫情防治物资,用于支持省内学校防护新冠病毒疫情。
事实上,在中国传统的文化里,庚子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。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个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相关的重大事件,亦从记忆的深处浮现眼前:
1840年,庚子年,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启了近代中国的醒觉之路……
1900年,庚子年,八国联军洗劫北京、莫高窟藏经洞遭洗劫……
1960年,庚子年,罕见特大旱灾、中国首艘万吨巨轮下水、中国登山队实现人类首次珠峰北坡登顶……
中华民族的每一份爱与恨交织的历史回忆,都承载着这个民族太多的血与泪,刻录着她太多的失败与曲折、也见证了她是如何由苦难走向辉煌。或许,也正是这些苦难记忆和经历,才最终凝聚成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的源力,成就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精神带领下,百折不挠、历经艰险、从任人蹂躏的屈辱中站起来、富起来,走向强起来的伟大复兴。
庚子轮回,这个千年偶遇的历史时刻,我们的记忆不能只有新世纪庚子春节的肃杀和此前三个庚子的苦难,更应有三个庚子背后,中国走出苦难、走向辉煌的奋斗,更应有十数亿人口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带领下,齐心协力防控疫情灾害的奋斗和众志成城的期望与前行。正是这些铸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,形成了日渐强大的国家认同,进而淬炼着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。
文化与传承是一个民族的风骨,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世界生生不息,就是因为中华文化茁壮了民族的本心,浇筑了民族的脊梁,无论天灾人祸还是强敌掠夺,只要文化的火种不灭,我们势必涅槃燎原。
作为中华文化汪洋大海里的一颗水滴,海岱书院始建于清光绪一十四年,名家开坛授业,培育出一大批中国近代史上的优秀人才,名冠齐鲁,享誉华夏,后衰落于战乱。2008年10年,在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的提议和支持下,海岱书院在山东大学拉开复兴大幕。2014年9月,正式办理国有资产产权登记,明确主管部门为国家教育部,主管事业单位为山东大学。2019年底进行改制再出发。从“上马立功,下马立言”到“崇新学,育新才”,从“致力于打造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价值分享平台”,到“致力中华文化传承,创新创造美好生活”,海岱书院数百年来的发展愿景其实也正是中国历史进程的缩影。
▲ 我们庆幸在这个历史巨变涌动的尖峰时刻,在这个文明反思的重要节点,拥有120余年历史的海岱书院再出发,我们泅渡历史三峡,我们胸藏百余年来的文化自信、责任与担当,我们将追逐民族复兴的光荣与梦想,参与五千年文明的涅槃重生。
“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的强盛,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,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。”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指出。复兴不是复古,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统一。这根植于传统文化,又是对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,也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民族文化加以发展的具体体现。对而今的海岱书院亦是如此,我们满满蕴含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基因,将传统文化融汇现代科技文明,与社会大众一起创新创造美好生活。教育事业,我们将继续夯实“全链条成才教育体系”,努力为莘莘学子提供一站式学习成才解决方案。新文创事业,我们将秉承“数字时代下的文化创新”理念,深入挖掘山东文化符号,打造中国文创产业的研究与开发平台、展示与交易平台、培训与孵化平台。
万里长征第一步,今天仅是开始。胸怀信仰、责任、使命与担当,还有什么目标达不到的哪?
事实上,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的古色古香、奇葩异彩、自成经纬,更在于它生生不息的活力,它的反思能力,它在多灾多难中锻炼出来的应变调适能力,它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精神,它的水滴石穿的坚韧性,它的接纳与深思的求变精神,还有它屡败屡战、永不言败、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”精神……或许,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自信。
强调文化自信,我们不应忘记,当前社会兴起的“传统文化热”,不是汉唐明清人在讲文化自信,而是21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讲文化自信;不是孔孟,也不是秦皇、汉武、康熙讲文化自信,而是中国共产党人讲文化自信;不是在甲午海战、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或者庚子事变、慈禧太后西逃时的胡言乱语,而是在历尽艰难、中国终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、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引擎、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提出“一带一路”、“全球共同体”倡议的新形势下的坚定认知。
是的,我们的文化自信,包括了对自己文化更新转化、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,包括了适应全球化大势、进行最佳选择与为我所用、不忘初心又谋求发展的能力。我们的文化传统是活的传统,是与现代世界接轨的传统,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,是历久弥新、不信邪、敢走自己的路的传统。我们绝不妄自尊大,更无需自我较劲、妄自菲薄。
此刻深思,满是感慨,满是激情,满是希望。
中国,加油!
中华民族,加油!
没有什么能够挡得住你奋勇向前的步伐!更没有什么能够挡住民族期望和复兴的梦想!